钢铁行业是全国最大的制造业门类,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领域之一。推动钢铁行业实现深度低碳转型,亟须大量资金支持。课题组实地走访了不同类别的钢铁企业与金融机构,在充分了解并分析钢铁企业低碳融资现状与挑战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开发了钢铁企业低碳转型融资工具箱,并就如何完善金融工具、更有效支持钢铁行业深度脱碳提出了具体建议。
据课题组测算,要实现碳中和,国内钢铁企业的绿色低碳投资年资金缺口约在1000亿元以上。当前,我国支持钢铁行业低碳转型的金融政策最重要的包含已相对成熟完善的绿色金融政策和近年来兴起的转型金融政策。绿色金融政策主要支持钢铁行业能效提升、节约能源改造以及通过支持污染治理、资源循环利用等活动实现协同降碳,但未能覆盖流程结构优化、深度脱碳技术等重要转型路径。转型金融作为对绿色金融的补充,重点支持包括钢铁行业在内的传统高碳行业开展低碳转型,但在目录标准、产品服务、激励机制等方面仍有待完善。
考虑到不一样钢铁企业在融资能力和融资成本方面均存在差别,本报告系统梳理了不同所有制和流程结构钢企的融资特点:
一是企业所有制来看,在中国钢铁行业整体结构中,非公有制企业总体产能(占比约59%)略高于央/国企产能(占比约41%)。其中,央/国企钢企总体融资渠道多元、融资成本较低,可获取银行贷款和债券市场融资,凭借政府信用背书和较高的信用评级,融资成本明显低于民企;央/国企钢企还可优先获得政府专项贷款、财政贴息和绿色债券支持。相比之下,民营钢企融资渠道总体受限、成本比较高,主要依赖银行信贷和自有资金,贷款审批通过率较国企低、债券发行利率较高。
二是流程结构来看,我国高炉-转炉长流程(以下简称“长流程”)占比约为90%,以规模较大的钢铁集团为主,废钢-电炉短流程(以下简称“短流程”)占比约10%,多为中小规模的非公有制企业。长流程项目具有固定投资规模大、生产与建设周期长、能耗高的特点,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当前,长流程钢企以银行贷款为主要融资手段,虽然面临更加大的减排压力,但可获取较好的金融资源。短流程项目通常资金需求规模小、周期短,融资普遍依赖银行贷款。短流程钢企虽具备低碳属性,但盈利和融资能力总体不及长流程企业,融资成本相对较高。
此外,本报告还分析了各类金融工具支持钢铁低碳转型的现状以及遇到的问题。尽管市场上已有一些针对钢铁企业低碳转型的金融支持案例,其中不乏创新探索,但总的来看,钢铁企业在获得低碳转型融资支持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相关融资工具在规模化推广和复制应用上也存在障碍,大多数表现在:
政策方面,全国统一的转型金融目录尚未出台,金融机构在识别项目存在困难;转型金融的考核激励机制有待明确;支持转型计划评估的第三方资质与规定要求暂不清晰。
金融机构方面,部分低碳技术距离商业化应用有距离,金融机构寻找优质项目存在挑战;金融机构转型金融业务与配套机制有待完善;金融机构开展转型金融相关业务的能力有待提升。
钢铁企业方面,企业有待拓宽融资渠道,传统融资工具设计与项目资金需求不匹配,部分企业转型认知、意愿或能力不足。
针对上述钢铁企业低碳融资难题,本报告结合四种典型的钢铁企业类型(央/国企长流程、央/国企短流程、民企长流程、民企短流程),五条适用的降碳路径(流程结构优化、系统能效提升、用能结构调整、铁素资源优化、深度脱碳技术)及其对应的具体技术明细,建议并匹配了可选的融资工具,提出了矩阵式的钢铁企业低碳转型融资工具箱;主要的匹配结果总结如下:
从企业类型看,央/国企有能力与意愿采取更多类别的低碳转型技术,并可适配多种融资工具;民企适配的融资工具相对有限,在融资(如发行债券)时可配合增信措施。长流程企业面临的低碳转型压力更大,但多为规模较大的钢铁集团,通常具备较好的金融资源。短流程企业主要为中小规模的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相对更少成本更高,对金融支持低碳转型的诉求相对会更为强烈;虽具备低碳属性,但融资困难。
从降碳路径考虑,流程结构优化资金需求高、减碳潜力大,可匹配信贷、债券、股权及混合融资等多样化工具;系统能效提升、用能结构调整和铁素资源优化类技术多为近期可实施、资金规模较小项目,更适合信贷和债券等传统融资方式。对远期技术如氢冶金,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等,则建议优先通过公共资金参与的混合融资机制加以支持,亦鼓励相关企业与金融机构持续探索适配此类技术的股权融资路径。
最后,针对当前金融支持钢铁企业低碳转型中存在的挑战,本报告建议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加快转型金融顶层设计,出台全国统一的转型金融标准与技术目录;明确转型金融规定要求,推动与国际接轨;建立转型金融专项统计与激励机制;明确第三方评估认证标准与要求。报告还建议政府与各类金融机构发挥优势,创新推广增信与风险分担工具,通过创立转型基金等方式协助钢铁企业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强化产业政策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