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游戏
构筑品牌,成为人人信赖 社会尊重的企业
集团动态
充分的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在科学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发布时间:2025-03-28 02:56:15  来源:ob游戏

  在2025年2月17日召开的非公有制企业座谈会上,习强调,“要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不断的提高企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民营经济不仅是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力量。面对全球科学技术竞争加剧、产业升级加速的形势,充分的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在科学技术创新中的及其重要的作用,激发非公有制企业创新动能,对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为此,必须大力优化创新生态,健全支持政策,强化要素保障,以更精准有力的举措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科学技术创新具有创造性和高风险性两个关键特征。创造性是指科学技术创新的本质在于突破既有技术边界,提出新理论、研发新技术、创造新模式。高风险性是指科技创新涉及技术突破、市场接受度、资金回报等多重不确定性。目前,我国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2%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占比达92%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占比达95%,非公有制企业创新活动积极活跃,展现出以下优势。

  市场敏锐。非公有制企业扎根市场,具备敏锐的技术洞察力,能够迅速捕捉行业需求,实现应用场景驱动的产业化。依托灵活的市场响应机制,非公有制企业能够精准识别技术创新方向,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落地。比如,朗誉机器人针对重载自动导引运输车(AGV)领域的市场需求,自主研发核心技术,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大疆创新深耕无人机领域,凭借精准的市场洞察力和持续的研发投入,成长为全球无人机行业领导者。DeepSeek通过领先的算力优化技术,打造高效AI应用,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助力国家科技竞争实力提升。

  管理高效。非公有制企业决策链条短,管理机制灵活,能够高效配置资源,提升创新效率。非公有制企业扁平化的管理体系有利于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有利于更灵活地调配技术、资金和人才资源,实现技术创新。比如,宁德时代凭借高度市场化的研发体系和强大的市场应变能力,在动力电池领域迅速崛起,成为全世界新能源产业的领军企业。宇树科技专注四足仿生机器人研发,有效推动其在工业、教育、科研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转化迅速。非公有制企业以市场回报为导向,更注重技术的市场化应用,积极推动创新成果的快速商业化。

  激励有效。非公有制企业通过灵活的激励机制,能够充分调动研发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构建持续的技术创新动力。比如,华为通过员工持股计划极大激发了主人翁意识和创新活力,营造了极具凝聚力的企业文化。

  首先是存在资金约束。在创新的早期阶段,由于研发投入大、市场回报周期长,企业主要依赖风险投资(VC)、私募股权(PE)以及天使投资等直接融资渠道。但我们国家科技金融尚不够发达,长期资金市场对于科学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支持仍然不足。投早、投小、投长期的投融资机制尚未成熟,多数金融机构仍倾向于短期收益较高的项目,导致创新企业在关键成长阶段面临融资困境。此外,耐心资本尚未形成规模化发展,长期资金市场的风险分担机制、退出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仍需进一步优化。

  其次是高品质人才吸引力不足。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科技初创期的非公有制企业,由于资金实力相对有限、行业品牌效应尚未形成、发展前途存在不确定性,吸引和留住高端创新人才面临较大挑战。一方面,薪酬待遇、科研资源和职业发展路径的竞争力相对较弱,人才更倾向于选择激励机制完备和成长环境稳定的大规模的公司或科研机构。另一方面,初创期企业的市场波动性较大,研发投入易受外部环境影响,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的人才储备和技术积累难以持续深化。

  最后是抗风险能力不够。非公有制企业在利润下滑时往往会被迫削减研发投入,陷入“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死”的困境,表现出明显的“顺周期”特征。这种“创新脆弱性”主要源于风险分担机制的不完善,尤其是科技保险覆盖率偏低,企业在应对研发技术失败或市场波动时会面临缺乏有效保障的局面。目前我们国家科技保险体系尚未形成规模化支持,风险补偿和分散机制还不能非常容易满足企业创新需求,这使得一些非公有制企业难以在高风险、高投入领域保持持续创新的能力。

  更好地支持非公有制企业科学技术创新,应从制度保障、资源供给、协同创新和政策扶持等多个层面综合施策,构建全链条、多维度的创新支持体系。

  完善制度供给体系,优化公平竞争环境。破除市场准入壁垒,优化创新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为公司可以提供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空间。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的便捷性和高效性,降低企业维权成本。完善政府采购、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和法规,增强企业对创新收益的预期。

  优化要素配置机制,破解融资和人才瓶颈。融资支持方面,完善投早、投小、投长期的金融体系,鼓励耐心资本发展,提升科创基金对早期科技公司的支持力度,扩大科技保险覆盖率,降低企业创新风险。人才支持方面,优化高品质人才引进机制,完善科学技术企业股权激励政策,提高创新人才的薪酬竞争力,加大科研人员流动性,促进产学研人才深度融合。

  培育协同创新生态,增强产业链创新韧性。推动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打造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生态。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形成“企业出题、高校和研究机构解题、市场阅卷”的创新闭环,鼓励高校科研成果向企业开放,提升技术转化效率。搭建跨区域创新合作平台,促进跨行业、跨领域协同创新,增强企业技术突破的广度和深度。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鼓励民营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突破,形成行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形成精准高效的政策扶持体系,稳定企业创新投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精准扶持力度,确保科技创新政策有效落地,助力企业降低创新成本、提高研发投入的可持续性。加强财政支持,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鼓励政府设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通过财政补贴、创新券等方式,降低企业技术研发和试验成本。增强政策适配性,优化税收优惠政策,提升覆盖面和适用性,确保企业在高风险研发阶段得到有效支持。强化政府采购导向,鼓励政府优先采购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民营企业产品,为中小型科技公司创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作者:尹志超,系北京市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