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精神,9月4日,重庆市人力社保局举行2025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面对面”座谈会。
座谈会上,来自渝北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南岸区、巴南区的10名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代表依次发言,他们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困难。
“高校毕业生数量多,心仪岗位竞争异常激烈,我在校期间面试的几个岗位都因为竞争太大,缺乏竞争优势而被拒绝。”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的刘朝莉坦言,在校期间,积极求职投递简历,参加校招面试等,也尝试过不同工作规划方向(如企业、教育学习管理机关等)以及不一样的行业(如农业、林业、机械制造业、营销等),由于专业匹配度以及工作要求条件限制,都没能顺利入职。
“目前我正处于求职阶段,想找一份对自己最合适的工作,不一定要从事本专业的工作。现在暂未找到比较合适的岗位,简历投递后回应寥寥,面试机会少,在招聘网上遇到一些不靠谱的工作,差点上当贷款求职。不知道有哪些渠道可以找对自己最合适并且有发展前途的工作,职业方向也有些迷茫。”珠海科技学院的毕业生陈睿晞表示,希望能够通过各方努力,能更顺利融入重庆就业环境,实现职业理想,也为城市发展添砖加瓦。
“各招聘平台的信息五花八门,有些虚假招聘信息充斥平台,容易迷惑求职者,难以获取有效招聘信息,错过一些合适的就业机会。”毕业于成都文理学院的康杰说,“目前我和很多同学一样,正处于积极求职的阶段,渴望找到一份能发挥专业所长、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但眼下在求职的道路上仍存在许多困难与困惑。”
据了解,市人力社保局连续3年与高校毕业生“面对面”沟通,目的是及时了解当前高校毕业生普遍面临的求职难题,收集意见建议,更好地帮助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同学们要学会转变就业观念,不要过于局限于专业对口。很多时候,在大学期间培养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比专业本身更重要。”职业指导专家张雪松建议,毕业生们可以先对自己进行一个全面的自我评估,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然后通过你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行业和岗位。
“同时,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技能水平,通过参加实习、培训等方式,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竞争力。”他举例说,比如,当前正在开展的十万大学生职业体验行动,毕业生们可以主动去参加了,进一步探索不一样的行业和企业的真实的情况,从而拓宽自己的就业视野。
创业指导专家王海微则从市场角度分析:“当前重庆正全力发展‘416’科学技术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文旅康养等领域急需青年人才。”王海微建议同学们关注新兴起的产业,主动参与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竞争力。
来自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代表蔡锦锋说,企业在招聘时,除了看重毕业生的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外,更注重他们的学习能力、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我们希望招聘到的毕业生能快速适应企业的文化和工作节奏,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重庆麦芽传媒有限公司代表唐会余建议,高校毕业生们在大学期间要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和社团组织,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重庆市中国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代表朱爱华则强调了行业对人才的特殊需求。朱爱华说,文旅行业是一个充满了许多活力和创意的行业,我们应该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相关知识,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服务意识和应变能力。朱爱华建议,对文旅行业感兴趣的毕业生们,可通过课余时间参加一些相关的实习或志愿者活动,积累实践经验,了解行业的实际运作情况。
“从你们身上,我看到了年轻人活跃的思想、蓬勃的朝气,也更坚定了我们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心。”参加座谈会的市人力社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林峰表示,同学们要客观看待就业形势,清醒地认识自己的能力、特长和兴趣爱好,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妄自菲薄。牢固树立正确就业观,既关注当下的职业选择,更着眼于长远发展,从实际出发选择工作岗位。
他还介绍了市人社局正在牵头实施的“百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行动计划”,截至2025年8月底,已累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64.1万人。
同时,他还指出,部门间要形成工作合力,持续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加强劳动保障法律和法规宣传,引导应聘人员增强维权意识,从严纠治网络非法职介、就业歧视和“招转培”及“培训贷”等招聘欺诈行为,依法打击“萝卜招聘”“付费内推”等市场乱象,及时查处滥用试用期、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和拖欠工资等行为。
下一步,人社部门将加密招聘场次,开展精准匹配和困难帮扶,并与住建、团委等部门协同,为毕业生提供青年驿站、租房优惠、交友联谊等生活服务,真正的完成“不仅安心就业,更加舒心生活”。